010-57288138

項目動態 / PROJECT_NEWS

紫禁城里的戏楼 [复制链接]
發布于:2014-07-28     

      明清两代帝后都喜欢戏曲。明代礼部祠祭清吏司下设教坊司,为专司承应朝会宴享乐舞的机构。有歌工、乐工千余人,共分中和韶乐、堂下乐、丹陛乐、侑食乐、大乐、揣掇乐等乐队。凡遇宫中三大节行朝贺礼、大宴亦由教坊司作乐。 皇太后、皇后圣节庆贺等用教坊司女乐140余人。
      清初沿用明制。康熙时改为南府。专司内廷音乐、戏曲的演出。南府隶属于内务府,下设专门管理和培养教习戏曲的机构,称内学、外学。内学学生从年幼的太监中挑选,分别行当,学戏数年,专供内廷承应戏曲。太监伶人全属旗籍,归内务府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外学又有旗籍和民籍之分,八旗子弟选征入学学习戏曲的称旗籍,江南等地民间戏曲艺人供奉内廷的称民籍。南府设在西华门外的南花园,在景山内设钱粮处和和掌仪司筋斗房,形成景山、南府两处学戏、练功处,并从南方招来伶人充宫中戏班教习。内外各学又分头学、二学、三学和大小班。所学戏种主要为昆腔、戈腔。到乾隆时期,宫中演戏活动进入了兴盛时期。外学人数有七八百人,加内学太监,总数达1000余人。嘉庆时期外学人数减少。至道光时,在南府学戏者500余人。道光帝即位后,于元年六月,将景山归并于南府。道光七年(1827年),将南府改为升平署,撤销了外学,裁减了所有民间伶人,仅留百余太监伶人在宫中演戏。咸丰年间,由于咸丰皇帝喜欢看戏,升平署又再次在民间艺人中挑选教师、鼓师、筋斗师、筋斗教师等进入升平署。清末,慈禧太后更是喜欢戏曲。因学生人员不足,无法承应大戏,因此又重新挑选民旗的学生进宫演戏。光绪九年,首批入选宫廷的演员有袁大奎、张云亭等18名。清末,许多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如谭鑫培、杨小楼等都进宫演过戏。









文章由上元鉴筑编辑整理,如赞同我们的观点或喜欢我们的文章,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