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7288138

項目動態 / PROJECT_NEWS

园林——借景 [复制链接]
發布于:2014-08-25     

      借景秉承了中国文学“比兴”手法的传统,也传承了中国文化“物我交融”、“托物言志”等优秀传统观念。借景的理论由造园、造景等实践中来,并再三被实践证明是造园艺术的真理。这又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艺术一脉相承的特色所在。其二,借景主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所有环节。虽然从序列来看分为:明旨、立意、问名、相地、布局,理微和余韵等环节,但无一不是以借景贯穿始终的。

      按《辞海》解释,比兴为传统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朱熹说:“以彼物比此物也。”“业”是寄托,即托物言志,朱熹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魏时曹植面临亲兄要杀他之际,按兄定走七步作一首诗的条件作了一首五言诗,他以豆荚与豆子的关系为比喻,引出兄弟关系从而打动了他的兄长,免于一死,可见比兴手法之感染穿透力。借景是文学艺术的比兴手法在园林艺术中衍生的新葩。借因造景、藉因成景,其二元因素的根本代表就是物、我,也就是自然与人。借景的托物言志,体现在将自然的拟人化过程中。

      借景作为统帅园林全局的理法必然是很概括的,只能表达言简意赅的内容,计成最终归纳出借景的诀窍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计成有一位朋友的弟弟叫郑元熱,在其著《园冶。题词》中提到:“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又说道:“此人之有异宜”。因此可以把园林中的“巧于因借”具体落实到人与地之“异宜”。 指巧于因地制宜地借景,精在体验和体现园之异宜。借景凭借的是用地在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方面的优势,精深之处在于体现出该用地的地宜。“借景随机”指要慧眼识地宜,而且要随机应变地抓住地宜中的因,觅因成果。事物都有因果关系,设计成果要从因找起,找出因来凭借成果。因此,借景首先强调的就是对用地环境的认识、评价和利用,避其不宜,借其有宜。中国造园所谓“景以境出”、“景因境成”都可视为借景的同义语。






文章由上元鉴筑编辑整理,如赞同我们的观点或喜欢我们的文章,转载请注明。